做自己想做的事,但承擔後果──自由工作者鄭伊雯
微笑是伊雯的招牌。
認識她多年的朋友總說,伊雯似乎無時無刻都在笑著,似乎沒有什麼事讓她不開心,即使是不順利的事,到了她口邊也像是一樁發生在別人身上的笑話,她會帶著手部動作,然後邊笑邊說著,「我真是氣死了!」
這大概就是她生氣的方式了。
從爬山中体會獨立之道
從屏東里港北上求學的小姑娘,大學時代愛上了爬山,在叢山峻嶺中,她學到一切靠自己,走不動了沒人能幫忙,只有自己能為自己努力,也從中体會了獨立的真諦。不過高中前都是乖乖女的她,突然轉性成了滿山跑的女孩,家人實在難以接受,認為一個女孩子家背著大包包深入荒山,太危險了,因此反對這份精神充電活動。伊雯沒有就此屈服,她除了不斷說服父母,還在出發前把山友帶回家,讓父母看看登山前的準備工作,也讓父母放心。「想說服別人,要讓別人看到自己的實力和準備。」這是伊雯的理念。
父母的「保護」還不僅止於此,大學畢業時她和朋友計畫到大陸自助旅行,父母將旅行社寄回的護照和簽證藏了起來,不知情的她以為證件出了問題,還苦苦的等;待真相大白之時,其他朋友早己出發了。而伊雯怎麼可能就此罷休呢?叛逆獨立的她還是買了機票,單槍匹馬赴大陸,和朋友在廣州會合後又單飛,在大陸足足待了一個月。回想起這些往事,伊雯還是笑。「當時真是台語說的「傻膽」,一點都不怕死,不過現在要我再做些瘋狂的事,我可能會再想想。」
就讀文化傳研之後,伊雯的工作幾乎沒有間斷過,從研究領域到大眾傳播,無論失業率怎麼高,除了正職之外,她手上仍經常有其他CASE,而正兼職大部分都和旅遊有關。因為工作的需要,她不是當個空中飛人飛到世界各國,就是風塵僕僕的奔波於國內各景點,將旅遊資訊撰述為文,每個月在家的時間可能只有一半。「那時候行李箱是隨時準備好的,隨時準備獨自飛到異地,進行下一個工作。」伊雯說,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如何處理好心情、打理好生活,他就不具備獨立的條件。
在家庭和工作間游刃有餘
如何打理好生活呢?要從伊雯的家庭說起。原本自由自在的她,與德國老公結緣於一次旅遊中。交往六七年,兩人都打定不結婚不生子的主意,不過老天還是給了他們意外的禮物──一對雙胞胎。個姓爽朗的伊雯,自始至終不避諱自己是奉子成婚,「當初的確曾經考慮是不是要生,但一看到超音波中的小生命,我就決定要給小孩國籍和家庭,而且要做不一樣的媽媽。」
伊雯真的做到了。兩個孩子呱呱落地後,家庭和工作越來越難兼顧,於是她辭去了工作,但不似一般為家庭犧牲的全職家庭婦女,伊雯仍然保留許多兼職工作,成了一名自由工作者,在拉拔孩子長大的同時,也為多家媒体撰寫旅遊文章。周旋於奶粉尿布間,每個月她堅持為自己留下一次出國機會,「我覺得自己每個月需要有三到五天獨處,喘喘氣平復心情。」
出國採訪,孩子怎麼辦呢?她先千里迢迢的把一對孩子送回屏東媽媽家,再回到台北搭機出國,返國後再千里迢迢把孩子接回。雖然辛苦,伊雯卻很樂意。她認為要有收獲就必需先付出,她付出時間和体力,將孩子從台灣最北端送到最南端,換取自己喘息獨處和工作的機會。正因為生活打理得宜,請她主持廣播節目或寫稿的邀約不斷,自由工作者最怕的是青黃不接,而她的機會源源不絕,在於她懂得如何安排好生活,尤其不是她自己一人的,而是一大家子的。她懂得爭取工作機會,更懂得先打理好家庭,讓自己沒有後顧之憂。
隨著孩子漸長,這兩年伊雯大多接些國內的旅遊CASE,每回安排採訪時就結合親子活動,讓小小年紀的雙胞胎兄弟,早己隨著媽媽跑遍許多地方。「之前六七年都在東奔西跑的,現在反而比較珍惜和孩子的相處,看著他們成長,但工作是充電的好工具,所以一定要兩者兼具。」
保持愉快的心情
獨立的另一個要件是懂得如何處理好心情,這點對伊雯來說,似乎是渾然天成。她很少為小事不開心,即使真有生氣的事,她也是笑笑的表達她心裡的不舒服,朋友似乎從來沒見過她發脾氣。的確也是,伊雯只跟家人及老公吵過架,真的氣不過時,當下哭一場發洩發洩,就再振作起來。她也從不為工作而心情不好,因為她認為工作是身外之物,可以將自己的情緒抽離、平靜面對,如果真的遇上瓶頸,就先就自己從工作中抽離一兩天,想想好如何處理後再面對。
訪談之時,伊雯藏在桌下的身軀己藏不住七個月的孕味,她正準備迎接第三個寶寶的來到,不過這位孕婦仍是身形輕盈,東奔西跑的找資料寫稿、約來賓上節目,未雨綢繆的將工作先準備好,然後放心去生產。問她怎麼能把什麼事都安排得如此適意,她說,要做自己想做的事,但要為自己負責,也去承擔後果。獨立不是本來就是這樣嗎?她說說又笑了。
她沒有為獨立下太多註解,但她的生活中其實處處俯拾皆是。
她的生活很率性,很令人稱羨。這就是伊雯,看似平凡卻有足夠的韌性,也有自己掌握的精彩人生。
2002.03